当前位置:大众养生网 > 养生之道 > 疾病养生 > 正文

肾下垂有哪些危害?

2017-03-28 17:20:24  文章来源:互联网

肾下垂一般发生在较瘦的人群中,尤其是不常参加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的中青年妇女,身体虚弱者更易发生。男性较少,肾下垂一般没有严重症状,但严重性的肾下垂可导致输尿管扭曲,诱发肾积水,进而损害肾脏的功能。

肾下垂的危害一:血尿

由于肾脏下垂,活动幅度增大,当患者行走时,肾脏上下震动,可使肾脏的血管受到牵拉,甚至扭曲,引起肾脏瘀血,诱发血尿。较轻的肾下垂其尿需经多次化验才能够被发现。

肾下垂的危害二:尿频尿急

索静脉曲张是现在比较常见的男科疾病,精索静脉曲张主要是指基于精索里的静脉因血流淤积造成回流受阻而出现的一种盘曲扩张、迂曲和变长的一种疾病反应。那么竞赛经脉曲张有什么症状呢?怎么诊断的?

当肾下垂时,肾脏下方的输尿管会扭曲,尿液排除受阻,很容易造成尿路感染,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

肾下垂的危害三:胃肠症状

下垂的肾脏由于被牵拉而刺激周围的神经,使受刺激的神经反射发生紊乱,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以致消化不良,上腹胀满,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

肾下垂的危害四:腰酸痛

肾下垂时,下垂一侧的腰部往往出现莫名其妙的酸痛,并在劳累、行走、久站后加重。平卧时缓解或消失。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健康之源。肾脏不仅负责人体的排毒排尿功能,更在人体的血压调节、血液生成和骨骼生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女性肾脏病的发病率与男性相当,而在一些特殊疾病方面,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难治性尿路感染等,女性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同时,女性还要经历妊娠、分娩等特殊过程,也会涉及到肾脏功能。

慢性肾病患者从起病到接受正规治疗的平均间隔时间约为1-2年,患者如果能抓住疾病早期的蛛丝马迹,及早接受正规检查和治疗,肾功能破坏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不少女性会有腰酸痛和肾脏下垂现象。除了腰部肌肉劳损、脊椎病变等因素外,包括肾脏、附件等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急性肾盂肾炎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腰痛原因,表现为酸痛或者钝痛,常伴有发热、尿频、尿痛等。持续的腰部酸痛则要考虑慢性肾盂肾炎、尿路静止结石、肾脏下垂、某些肾小球肾炎的可能。

肾下垂可由于肾窝浅小、肾周围筋膜松弛、腹肌无力、突然消瘦、分娩后腹压减低等原因引起,腰酸、腰痛为其主要症状,而且腰痛可随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久站立、便秘、月经期而加重。本病伴有输尿管梗阻或肾蒂扭转时可致肾绞痛;合并感染者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或脓尿;伴内脏下垂可引起腹胀、消化不良、失眠、头晕等。体检时有时可在腹部触及下垂肾。尿检查一般正常,并发感染时可见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及脓尿。超声检查对肾下垂最有诊断价值。

肾下垂无症状、无梗阻者无需治疗。有症状者可增加营养,并多食糖类与脂肪,平时避免屏气用力和重体力劳动。腹肌无力者可进行锻炼,如仰卧起坐、游泳等。症状严重或有内脏下垂时,应卧床休息并抬高床脚20-25厘米,同时加强营养数周;或者扎宽腰带或围腰以增加腹内压,束腰带时应平卧,臀部垫高,使肾回复至原有位置后由下向上紧束。假肢厂制作的肾托(围腰内加海绵块)可帮助托起肾脏。有肾排空障碍和合并感染时应手术治疗。中医认为,肾下垂多为气虚和肾虚,故常用补中益气丸或金匮肾气丸治疗,每日9克吞服。

肾下垂患者的自我保健

1.增加营养,克服消瘦,多吃一些脂肪、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例如豆类、肉类、蛋类、芝麻、胡桃和花生等。

2.使用肾托、宽松带或帆布带等,在头低脚高卧位下,扎紧腹腰部,然后再起床活动,使肾脏在回复正常位置下,受到肾托的支托而不掉下来,以固定在较高位置。应该坚持佩戴。

3.避免长途行走和站立,也不宜作剧烈奔跑、跳跃活动。应避免过度劳累。食后可适当平卧休息。

4.坚持运动保健,方法很多。

(1)仰卧举腿:仰卧,两手上举平放,双腿并拢后同时向上举起,再放下,重复10~20次。

(2)仰卧起坐:仰卧,两手上举平放,不要用手支撑地坐起,最肾下垂好手指碰到足尖,至少也要手指碰到小腿背面,重复10~20次。

(3)仰卧折体:仰卧,两手上举平放,不用手支撑地坐起,两腿同时并拢向上,足尖与手指相碰或互相接近,重复10次。

(4)坐位举腿:坐位,上体略向后倾斜,先两腿伸直着地,接着屈膝收腿,大腿尽量压向腹部,上身仍保持挺直,然后膝直,腿斜上举后慢慢放下,收时快且有力,放时要慢,重复10~20次。

5.个别重度肾下垂,需采用手术治疗,而且术后应遵照医嘱,作好调养恢复工作。嗣后,也不能剧烈运动或长途行走,长久站立。

当前页面地址:http://www.rrjkw.net/yangsheng/jibing/5064.html

更多有关 疾病养生 的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www.rrjkw.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众健康网 民生健康网 客服QQ:183929907